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觀山海

農業博士深居部落 種自己吃的那碗米飯


何益民脫下鞋耕種自己要吃的米。(吳治華翻攝)

「從你的那碗米飯做起吧!」這是初次見面、也是訪談離開前,他一再重述的那句話。


很多人稱呼他「博士」,在地人視他為「外來移民」,而他則以《卡片教堂的鐘聲》專輯中的「田邊先生」自居;住台東成功鄉野中的何益民,放棄在大城市可能擁有的繁華與成就,千里迢迢移居部落中,脫下鞋子下田、彎下腰除草、耕種收割、碾米……,幾年下來早已習慣光著腳,膚色曬得黝黑發亮,眼神中透著智慧,一見面就親切招呼「要來杯精釀啤酒嗎」?


何益民回想當年從美國夏威夷回來,在都市工作幾年後,仍執著想要住到鄉下務農,並且推廣現代化農耕管理方式,而這裡,他一眼就愛上,雖然一位漢人要進到部落生活並不容易,整地與展開全新生活過程也費了些功夫,但轉眼間也過了8年;他笑稱,為了實踐與推廣信仰的生活理念,他從想辦法耕種米糧、「負責自己的米飯」開始,而這「不正是每個人努力工作的目的」?只不過他選擇的是親身勞動、以自然農法種米餵養自己。


年過半百的何益民將要走出去,人生下半場才剛要開始。(吳治華攝影)

從小便立志「當農夫」的何益民,建中畢業後考上台大農藝系,碩班也是就讀台大農業研究所,如同多數高材生一樣,畢業後他即前往夏威夷攻讀博士學位,受到當年指導教授影響,專攻「除草劑生理學」,該領域在當時美國與台灣都很夯,未料,眼看即將修滿畢業,他卻選擇放棄,轉而投入學習廚藝,35歲時回到台灣,成為職場新鮮人。


幾年社會磨練下,何益民其實「混」得不錯,只是心中仍難忘想做的事,對於農業始終懷抱熱情,於是拋下都市生活,退隱鄉野中,從整地開墾起步,時至今天終於有些餘糧能夠分享、販售換取現金,並嘗試與原民鄰居合作種植紅米,同時和朋友投入研發精釀啤酒,勞動後坐下來看看海、吹吹涼風,同時暢飲一杯,生活越來越精彩。


與部落的原民朋友合作種植紅米。(吳治華攝)

不過,何益民想做的不只是這些,他在名片上加註「興達業永續農業」,透露對台灣農業的期許,「如何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務中解放出來」向來是他關注的焦點,因此他不贊同小農民過著困苦的生活,而是主張透過現代化、社區化的具體機制設計,協助小農民能更輕鬆務農,例如成立農耕機具中心、育苗場,提供小農更便利與低成本的運用可能性,如此才能讓更多人對農業有信心,吸引各種族群加入投資。


隱居鄉里看似無所求,但畢竟農業專業出身的他,還是渴望能對鄉里有分貢獻,潛沈多年後,何益民說「我要走出去了」,確實將自己的一碗飯顧好後,他正籌畫以創新模式整合連結,突破既有框架,將自然的生活觀與美好食材推廣出去,最棒的是,絕對不要忘了喝上一杯精釀啤酒。


家院後自然放養雞鴨,只取雞蛋。(吳治華翻攝)

文章出處:https://ankemedia.com/2018/11739

138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